- 目前划分为10种类型
- 人的认知会出现这方面的偏差,持久的偏差被诊断为人格障碍
- 药物不能治疗,这属于认知问题。但药物可以减少严重偏差带来的痛苦
- 青春期成年早期出现,一些关于社会化的障碍(反社会,边缘型)会消失,而神经型(强迫、分裂)的障碍可能不会
- 基因和环境共同的结果。基因在早期占据重要作用,后期大脑发育健全后,认知模式占据重要地位。但持久的早期错误认知可能影响大脑的认知结构,不确定是否会形成生物学结构特征。这将影响大概率伴随个体技能和经验而持续一生。
- 生命早期,重要人生经历中存在的 不健康的关系 可能是引发这些障碍的重要因素。
- 障碍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关于错误的关系的,这些关系中包含持久的中心信念,这些信念中一部分是关于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是关于对他人的印象。例如,我会被怎么对待,他人是否是可信的 等等。从而产生错误的行为:我应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让自己感到安全不焦虑
- 关系中的互动模式在生命早期形成,主要是与重要的人,这种模式建立了未来的行动指南,是关于一些互动结构的,“在什么情境下,我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之后做什么”,以及别人可能怎么回应我的心理图式。一些关系中可能表现出表达的缺失,无论是语言还是情绪上的。
- 关系互动中确立了价值观,包含了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对人对事物的互动规则,以及对世界对人对事的态度。
- 关系的种类可以大致分为: 信任/不信任,关注/不关注,。 这其中也隐藏了健康关系模式的要素。
关于人格障碍中存在的认知问题
- 一根筋的偏执思维模式,这种思维不会考虑其他可能性,存在过度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会寻找证据来证实自己的信念。相关行为 不信任 怀疑。
人的基本需求
- 归属感:一个大于自己的存在,可能是家庭、社会团体等等
认知问题的修复
- 人们学会思考方式从而修复错误的认知模式
- 人们通过学习技能,来缓解可能一直存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改善人际关系。
人格障碍导致的症状
人格障碍引起的关系出现问题后,个体会产生不适,这种不适往往以焦虑或者恐惧为表现。有些时候,这些焦虑和恐惧极度强烈以至个体无法忍受,于是个体发展出替代行为以缓解这些焦虑和恐惧。如:
- 回避、无视社交
- 强迫
- 无法控制的偏执思考
- 某个更强大的不存在的力量、错误牵连
严重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
- 幻觉(扭曲的认知)
- 不恰当的表达、行为
- 扭曲的躯体感知 偏执的思维过程可能会进一步加深情绪的崩溃。
甚至建立一些更复杂的行为模式,牵涉到认知信念。
- 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抽离自己
- 自暴自弃自伤自杀
有趣的是,关系中存在对于关系主动性的维度。这个维度可能和自我觉醒程度有关,有些人过度感受焦虑,而焦虑可能会导致对关系缺少主动性而产生回避,另外一些则可能产生更强的依附需求从而产生害怕被抛弃的焦虑。这是一种焦虑产生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些焦虑可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如边缘型人格的愤怒,或者是表演型人格的讨好。
而有些人缺乏自我觉醒程度,过度缺乏自我觉醒程度可能导致没有内疚感以及无法关注自己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从而产生诸如欺骗操纵这种行为。如果把外在世界比喻成风,自我觉醒程度强的人可能是一根羽毛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自我觉醒程度差的人更像是一块吹不动的石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些主动性是因为忽略了外在关系。
焦虑产生了,回避,讨好,自恋三种模式。回避是避免焦虑,讨好是采取主动手段避免焦虑,而自恋是进行错误认知来把焦虑转换为对自己的欣赏,属于一种对环境和世界比较友好的防御机制。
如果说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那么强迫型人格障碍属于对自我的过分要求,它没有回避也没有对外在世界的忽略,而是把焦虑转换为细节规则的执着和完美主义,他们在关系中表现的是正向的回应,即满足关系中的要求以换取关注和亲密。
脑化学是根源
- 基因决定了有人格障碍的土壤,神经递质在脑化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人格障碍中经常出现的认知反转可能预示着神经递质的重要作用。但大脑是个复杂的器官,不单纯是一种递质产生的作用。
人与世界互动关系中的自我主动性
我们不能忽视这种主动性,因为性格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他只是我们历史和基因的一部分,我们的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占据重要地位。
- 人可以根据价值观和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为
- 人可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发展出同理心等高级能力
- 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缺乏同理性能力的人更可能出现人格障碍。
认知障碍类型
- 偏执型人格障碍
- 分裂样人格障碍
- 分裂型人格障碍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 表演型人格障碍
- 自恋型人格障碍
- 回避型人格障碍
- 依赖型人格障碍
- 强迫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