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热点
在哪里先成了热点, 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事件经过
- 宗庆后去世 悼念
- 2024年2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后,市民冒雨在娃哈哈生产工厂外悼念。
- 神秘的网友以及网络平台的发酵
- 网友发现了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在宗庆后追思会敬送的花圈,上面写着“沉重悼念宗庆后同志”。对于此,网友们开始吐槽,有人说悼词写得太敷衍,有人质疑钟睒睒本人没亲自到现场,不诚心。农夫山泉的负面舆论,就此开始不断发酵。
事件现象
- 民众自发悼念, 有几万人?
- 从人民自发的追悼他,几十万人网上追悼,几万人冒雨在路边祭奠,就已经够永垂不朽了,你看看柳传志,许家印,马云,俞敏洪死了有多少无关的人民会追悼他。
- 直播间的销量增加和下滑
- 十几天时间,娃哈哈直播间的粉丝数量突破500万,翻了6倍。
- 2月27日,农夫山泉的直播GMV还在100万至250万之间,第二天就下降至75万以下,到了3月4日,直接跌破了5000元。
- 据澎湃新闻报道,宗庆后过世后,娃哈哈的销量暴涨。2月28日、29日店铺销量超500%;但其竞争对手农夫山泉自2月28日起,连续5日销量暴跌。3月3日,农夫山泉单天销售额仅有5万元,而2月27日单天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相比之下暴跌超90%。
- 被指责不爱国, “日本元素”, 儿子美国国籍
- 农夫山泉过去两个星期来被卷入了“不爱国”的争议之中。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博主们和网民们称该公司在瓶子设计上融入了“日本元素”,“东方树叶”被控包装近似靖国神社 农夫山泉喊冤. 并批评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是一位“忘恩负义”的商人。农夫山泉已经对部分指控做出了否认。公司创始人钟睒睒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富豪榜上名列榜首。
- 挤兑良心企业哇哈哈
- 网络上流传出一个视频:农夫山泉的业务员到超市门店检查品牌冰柜,不允许店主摆放其他竞品的矿泉水,其中包含娃哈哈——这直接点燃了普通消费者的情绪。
- 短视频网站的店主
- 一家超市店主退掉农夫山泉冰柜的视频,点赞很快突破10万;很多店主号召同行干脆不要进农夫山泉的产品,“不要让自己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变成射向自己的子弹”;有父亲在视频里和自己的小儿子上演一幕“挡门用农夫山泉,爱国就要喝娃哈哈”;还有人说,就连收废品的,都“拒收农夫山泉的矿泉水瓶”。
- 农夫山泉擅长舆论战
- 在记者会上说纯净水不一定对健康有益后,他找人做了三项“科学对比实验”,比如把水仙花放在纯净水和农夫山泉天然水中对比生长状况,实验当然都有利于农夫山泉;在各个省市的电视台,农夫山泉大量投放广告,展示实验结果;还出资发起“全国青少年争当小小科学家”的活动,让全国21个城市2700多所小学的小学生们动手实验,观察两种水对金鱼、大蒜等的影响。“天然水”的概念和农夫山泉的名字,顺着这些实验,流入了大众心智。
- 恒大大手笔买长白山的矿泉,天然水不再是农夫山泉独有. 农夫山利用网络上的打油诗“你厂在我隔壁”,讽刺恒大跟农夫山泉用同样的水,价格却相对更贵,也曾让舆论向农夫山泉倾斜。
- 2003年,康师傅推出了矿物质水,在纯净水的基础上,添加矿物元素,打出“多一点更健康”的广告语。新人来势汹汹,面对第二个难题,钟睒睒敏锐地看到,偏酸性的水在当时被大众认为不利于人的健康。于是,2006-2008年间,农夫山泉多次向消费者派发pH试纸、举办测试pH值的活动——试图证明矿物质水的pH值比纯净水更低,酸度更高。全国各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上,都在登酸碱度相关的新闻,是像如今微博热搜一样的国民话题。
- 质量风波,到底执行哪个标准?
- 钟睒睒的变化,或许与上一次舆论战有关。2013年,《京华时报》在28天里刊发了76篇报道,指出农夫山泉的水质量不佳。围绕着各地不同、复杂的质量标准,双方针锋相对,又难以分出胜负,各自的信誉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某次新闻发布会上,钟睒睒说:“京华时报在没有采访企业的情况下发布了报道。”话音未落,《京华时报》的记者站了起来,“你们从来没有给过采访的机会”,会场陷入混乱和喧嚣。在营销和舆论中从未失手的钟睒睒,第一次展现出了无力感,他说:“尊严比金钱更重要。”“不可能让一个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产。” 农夫山泉以侵权为由起诉《京华时报》的官司持续多年,最后以钟睒睒撤诉告终,也宣布退出北京的桶装水市场——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甚至是回旋镖。好在之后几年,农夫山泉坐稳了第一的位置,战争结束,难题不再出现,农夫山泉不需要频繁跟舆论打交道,钟睒睒本人也逐渐退到幕后。
- 有消息称农夫山泉生产产品标准倒退。有业内人士在采访中表示,农夫山泉瓶装水的生产标准还不如自来水。事实上,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执行的是浙江“DB33/383-2005瓶装饮用天然水”,而这个执行标准中关于有害物质的限量却宽松于自来水。(据京华时报)
参考资料
事件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能够成为热点?
- 舆论场, 受众.
- 爱国情怀, 民族主义是迅速点燃影响力的烈火
- 背后的炒作力量和团队, 他们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如何炒作?
- 相关短视频,直播间视频. 如下架, 扔商品, 歧视性语言. 对不会思考的民众进行情绪引导.
- 自媒体号的文章, 挖出黑历史, 引导大众猜疑联想. 利用大众朴素的心理, 如 仇恨非正义,民族情绪,爱国情怀
舆论可以用来做什么?
- 利用一件事情掩盖另外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 声东击西
- 造成群体印象 并完成一些目的. 战争/竞争
- 塑造印象, 塑造公众对某人或某事的印象.
多一点质疑和思考
- 相关网站流量热度是谁 带节奏的? 这些人控制了多少流量 ?
- 到底有多少真实的热度, 到底有多少人是自发真正的关注和行动?
- 本身是悼念的事情, 为什么会牵涉到另外一个企业的不爱国? 背后是商战还是什么?
举报文化?
- 还有网民对于中国的举报文化感到忧心:“万万没想到,一场对民营企业家的悼念活动能拉踩另外一家企业到这种地步。人人都想着找别人的问题然后发视频举报,这种现象真的太可怕了。”
学习?
- 普通人如何避免情绪化的诱导和引导?
大众的特征包含什么?
- 大众对世界的认知是单纯的, 光环效应, 第一印象, 道听途说. 似乎缺少了复杂的思考
- 大众的组织似乎是自发的快速的, 但背后少不了长时间建立的 观念基础, 也就是长期的宣传
- 大众的情绪是朴素的情绪, 情绪化的. 爱恨分明, 缺少理性.
- 大众情绪是需要点燃的, 避免大众的反应就要避免一切点燃情绪的因素.
- 情绪影响是潜意识的. 即使你不认为你被影响.
- 情绪相对于文化而言,是短暂的.
AI写的大众特征分析
大众特征的详细分析
您列出的关于大众特征的几点观察非常敏锐,我将对这些特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和案例。
1. 大众对世界的认知:
- 单纯性: 大众往往倾向于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来理解世界,例如“好与坏”、“正确与错误”。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忽略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对事物的片面认识。
- 光环效应: 大众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影响,对某人或某事形成整体性的印象,而忽略个别特例。例如,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其性格和能力,这可能导致对他人产生误解。
- 第一印象: 大众对事物的最初印象往往会对后续的认知产生持久的影响,即使这种印象并不准确。例如,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者给面试官留下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录取结果。
- 道听途说: 大众容易相信来自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或亲朋好友的信息,而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例如,在社交媒体上,谣言和虚假信息往往会快速传播,并被许多人信以为真。
2. 大众的组织:
- 自发性: 大众的组织有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发性,例如在突发事件或社会运动中,人们会自发地聚集起来,采取行动。
- 快速性: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时代,大众的组织速度变得更快,信息和行动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
- 观念基础: 任何自发的组织背后都离不开长期的观念基础,例如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或利益诉求。这些观念往往是通过长期的宣传和教育形成的。
3. 大众的情绪:
- 朴素性: 大众的情绪往往是朴素的、直接的,爱恨分明,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 情绪化: 大众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例如,在群体事件中,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煽动,做出过激的行为。
- 需要点燃: 大众的情绪需要被点燃,才能爆发出来。点燃大众情绪的因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政治事件、社会矛盾、经济危机等。
4. 避免大众情绪反应的策略:
- 避免一切点燃情绪的因素: 尽量避免使用煽动性语言、发布虚假信息、制造社会矛盾等。
- 提供理性和客观的信息: 引导大众进行理性思考,避免情绪化判断。
- 加强教育和引导: 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识别虚假信息,抵御不良情绪的影响。
5. 潜意识的影响:
大众的情绪和行为不仅会受到意识层面的影响,还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例如,人们往往会受到广告、音乐、电影等潜意识信息的暗示,做出相应的行为。
案例分析:
- 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阴谋论,这些信息煽动了部分民众的情绪,导致了国会山骚乱事件的发生。
- 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一些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引发了部分市民的恐慌,导致了抢购生活物资等现象。
总结:
大众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特征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大众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大众的情绪和行为,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